上市公司“存贷双高”疑存风险 银行警惕资产负债率不合理现象

2020-07-10 10:27:40 中国经营网 

本报记者 王柯瑾 北京报道

近日,多家上市公司收到证券交易所2019年年报问询函,其中“存贷双高”的现象仍是监管关注的重点之一。据《中国经营报(博客,微博)》记者梳理统计,7月以来截至7月8日,共有超70家上市公司回复交易所年报问询,其中多家公司涉及货币资金及存货、借款、理财等方面问题。

而与上市公司存款、借贷关系密切的银行机构对此也十分关注,受访业内人士表示:“‘存贷双高’是资产负债不合理的表现,银行对企业资产负债不合理现象及相关风险十分关注。”

“存贷双高”积压流动资金

上市公司在拥有大量货币资金的同时,又进行高额举债,导致公司账面出现存款、贷款双高的现象,一直是监管问询的重点内容之一。今年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被监管问询上述问题及风险。

例如,7月7日,万邦德(002082,股吧)医药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19年年报问询函回复的公告信息显示,报告期末,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6.51亿元,短期借款余额为7.84亿元,长期借款余额为5.6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根据要求,该公司需要详细说明报告期末货币资金与短期借款、长期借款余额同时较高的原因及合理性,财务费用大幅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年末“存贷双高”特征与该公司历年数据、同行业公司是否存在差异等。

再如,6月23日,深交所下发关于对瑞康医药(002589,股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年报的问询函信息显示,报告期末,瑞康医药货币资金余额为48.30亿元,短期借款余额为51.92亿元,长期借款及应付债券余额为13.26亿元,存在“存贷双高”现象。深交所要求其说明公司账面货币资金的具体用途及存放管理情况,是否存在使用受限,或与大股东及关联方资金共管等情形;详细说明2019 年末货币资金与短期借款及长期借款余额同时较高的原因及合理性,财务费用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年末“存贷双高”特征与该公司历年数据、同行业公司情况是否存在差异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存贷双高”突出的表现有:一方面,账面货币资金多,但货币资金对应的利息收入较少,利息收入占货币资金比重很低。另一方面,在货币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存在长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余额等。

“‘存货双高’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企业的流动资金大量积压,银行对此也十分关注。”华东某公司财务总监表示,“企业的流动资金就是企业的血液,很多企业都是缺少流动资金而‘干’死的,不是亏死的。”

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存贷双高”问题一直十分关注。财政部就曾对会计师事务所做好2019年度年报审计工作提出一系列要求。其中提到,在把握审计风险方面,要求加大对“存贷双高”上市公司、地方金融机构、地方性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审计力度。对“存贷双高”的上市公司,聚焦货币资金等金融资产和企业经营现金流的真实性问题,加大对银行存款、营业收入成本和大额往来款项,特别是关联方交易和海外交易的审计力度。

多重因素造成“存贷双高”

上市公司因“存贷双高”等陷入危机后,与其存贷关系密切的银行机构也“难脱干系”。

“‘存贷双高’的风险点主要集中在‘存’上,‘存’的水分很大。账面上的货币资金是不是真实存在,这关系到财务是否存在造假问题。” 某股份行分行贷款审批人士告诉记者,“如果企业账面的存款是真实的,但资金是受限的,比如做为保证金,已经质押,或是被大股东、关联方占用等,也就是说虽然有资金,但是可以利用的很少,为了维持企业经营被迫借贷,这就形成了‘存贷双高’的局面。”

“另一种情况,是企业账面的存款本身就是假的、不存在的。”上述审批人士表示,“虚增的货币资金不会产生现金流,为了维持企业经营必然还需要借贷资金,也会形成‘存贷双高’的情形。”

而无论是资金受限还是虚增货币资金,银行在给企业审批贷款时,都必须要格外关注。上述审批人士表示:“大量的贷款放出去了,企业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银行的资产质量首先会受到冲击,一损俱损。”

“‘存贷双高’是资产负债不合理的一种表现,资产负债率不合理的企业经营风险很高,如果是国企,巡视组也是要督促整改的。”某国有企业财务人士表示,“资产负债不合理,去银行贷款也会遇到阻力。”

此外,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其他可能的情况。“理论上讲,企业有多少贷款都会运用出去,比如购买原材料等。今年受疫情影响,很多企业经营受到影响,并不需要那么多钱,因此贷款来了之后,去做一些理财或结构性存款,导致企业‘存贷双高’。”金融监管研究院副院长刘诚燃表示。

这种情况下,长期来看对企业是不利的,刘诚燃解释道:“企业靠生产经营性现金流去创造利润,而存款的利率一般比贷款低很多,‘存贷双高’直接导致企业利润缩水。”

那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企业甚至是上市公司财报中显示了存款高,还有银行放款给企业?上述华东某公司财务总监表示:“银行给企业提供贷款,但也不能干预企业经营。很多优秀的企业其实是有较大额度的货币资金的,不能只看货币资金就断定企业有风险,有时可能银行及贷款审查人员也未能将所有的风险预判好,才有企业爆出偿债危机后,很多银行也深陷其中。”

另外,也有财务专家分析称,企业在现金流量非常充分的情况下,仍在进行规模不小的贷款,尤其是短期借款,甚至还因此产生规模不小的财务费用或利息费用,是因为部分企业为了维护好和金融机构的关系,做一些企业发展过程中根本不需要的融资需求,但这个融资的成本是由上市公司来承担的。

(编辑:朱紫云 校对:颜京宁)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