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业内人士表示,希望适当引入监管容错机制。
9月29日,正值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7周年。从推进资本项目收入结汇便利化到优化外商投资准入管理,再到提高跨境资金集中运营效率、拓宽企业投融资渠道,7年来,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创新方面一直先行先试,稳步推进利率及汇率的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并形成了可在区外复制推广的“上海经验”。
上海君实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君实生物”)对此有着直观感受。公司财务总监原璐对第一财经表示:“近年来,自贸区的新政让公司受益良多,比如境外资金回流境内更加方便,且通过优化资本项目境内再投资,使非投资性外商投资企业也能将境外的资本项目资金调回境内,以境内再投资的方式投资到境内各个实体企业中。”
在上海自贸区内,诸如君实生物这样的案例还有许多。金融对外开放过程中,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如今,随着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相关举措的逐步落地,自贸区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希望在自贸区改革创新中,能适当引入监管容错机制,这将利于后续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更便利
对于跨境企业而言,资本项目的收入结汇是开展业务的基础。原璐称,公司2018年在香港上市后,面临的一大难题就在于,如何将港股融到的钱转回境内并给予境内多个项目企业使用。“境内市场当时有两大开销,一是临床研发,二是在临港新片区斥资18亿元的工程项目。”
据介绍,君实生物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于2012年在上海张江注册成立,2018年12月于港交所主板上市,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公司产品包括国内首个上市的国产PD-1单抗、国内首个进入临床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等。
“上市后,我们需要用融资款去支付境内公司的工程款和研发费用等,”原璐说,“付款初期由于银行需要逐笔审核纸质付款材料,付款周期较长,我们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人力在付款流程中。”
据君实生物的合作银行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上海分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何凌向记者介绍,境外资金回流境内时,企业会选择借助资本金注资等形式,但以往资本项下资金结汇境内支付使用时,企业需在事前逐笔提供合同、发票等交易背景证明材料后,银行方可对外支付,企业体验度不佳。
这一情况在去年初得到改善,去年2月,外汇局上海分局推出上海自贸区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实施细则,在自贸区内开展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试点。
试点核心内容是,注册在上海自贸区,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办理资本项目外汇收入(包括外汇资本金、外债资金、境外上市调回资金等)及其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的境内支付时,无需事前逐笔提供真实性证明材料,可凭支付指令直接办理。
“结汇便利化政策一经推出,我行就优先将君实生物纳入第一批外汇便利化白名单中。”何凌说,借助这一政策,试点企业可凭《资本项目外汇账户资金支付命令函》对外付款,事后配合银行回检即可,大大提高了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据了解,君实生物去年全年在招行上海分行实现了结汇便利化支付近千笔,合计金额过亿元。
这一试点已在今年3月拓展到上海市全辖,而后推广至全国,解决了前期试点政策异地互认的问题;并且支持银行在保证支付安全及符合相关法规的前提下,采用无纸化操作为企业提供电子渠道办理。
农业银行上海分行国际金融部副总经理匡华对第一财经称,便利化政策扩大适用范围,使得在上海开户的外地企业也可办理便利化业务;同时,这种无纸化操作,意味着符合便利化业务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网上银行等线上渠道直接办理结汇、支付等业务,提高了企业资金结算的效率,减少了企业奔走银行网点的脚底成本。
另外,“监管层允许银行浮动调整事后抽查比例、取消明细报表的措施,给予了银行更加灵活的便利化业务管理方式,也进一步精简了银行办理该项业务的手续。”匡华对记者说。
而在资金流入境内后,何凌向记者介绍称,针对注册在上海自贸区内的企业,即便企业经营范围并不包含“投资”字样的非投资性外商投资,也可将从境外获得的资本项目资金,以境内再投资的方式用于实体经济,大大简化了流程。比如,君实生物便是通过这种方式将H股募集资金对其在苏州及上海的项目公司进行增资,用于快速建设项目工厂,使药品可以迅速投产。
丰富企业融资渠道
不只是跨境资金支付更便利,在企业融资方面,自贸区也开通了“绿色通道”。比如率先试点宏观审慎模式境外融资,改变了以往“投注差”的单一模式。何凌称,如此一来,“企业可在‘投注差’及‘宏观审慎’模式间择优选择,并将融资主体扩展至中资企业,提高了企业融资额度、拓宽了融资渠道。”
具体而言,按照相关要求,选择宏观审慎管理模式的企业,其借用的中长期外债与短期外债均按余额纳入企业跨境融资风险加权余额计算;而选择现行“投注差”管理模式的企业(包括普通外商投资企业和特殊类型外商投资企业),其借用的短期外债按余额、中长期外债按发生额纳入外债额度计算。
还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以来,央行、外汇局将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由1上调至1.25,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跨境融资能力。记者从市场专业人士处了解到,一般企业可借入的外债额度上限是按照“企业的净资产x跨境融资杠杆率x宏观审慎调节参数”确定。
此外,为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中小微科技型企业跨境融资,2020年上海自贸区还开展了高新技术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将有利于进一步拓展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融资空间,通过充分比较和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多渠道融入资金,在更好满足融资需求的同时,有效降低财务成本。
此前曾有某生物科技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称,由于公司当前仍处于研发投入期,产出尚未完全体现,因此根据财务报表数据,如果按照以往的外债管理模式,公司根本就没有外债额度。
但开启了外债便利化试点后,公司外债额度从零升到了500万美元。“利用这一政策,公司签约了100万美元的外债合同,借款年化利率仅为0.5%,相比境内融资最优利率4%~5%也有明显降低。”该人士称。
随着政策的出台,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的自贸金融服务也在发生变化。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传统的金融产品及方案已无法满足新业态下的企业需求,企业对金融服务综合化需求不断增长,正反促银行进行改变。
比如,招商银行上海分行利用境内外平台资源、FT账户的特殊性、投商行一体化的服务模式,为“走出去”企业私有化项目提供方案设计、融资安排、账户结算、监管登记以及架构重组等一揽子金融服务。
还有银行业资深从业者对记者表示,在自贸区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希望适当引入监管容错机制,在现有法规制度暂未覆盖的情况下,把握业务实质,在一定范围内免除对银行的监管扣分、通报和罚款等,而是转为监管指导的方式,可使银行更为积极地进行金融创新,同时也可使相应风险充分浮出水面,以便后续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完善。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