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投资蔚然成风,如何实践落地是更为现实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是国内较早推行ESG投资的学术智库,在绿金院近日举办的2020年会上,王遥院长对绿色金融和ESG投资的共生现状作出专业解读。
破题:从白纸到画卷
所谓ESG投资,即关注企业在环境(Environment)、社会(Society)、公司治理(Governance)等非财务方面的绩效。多项研究表明,ESG投资有助于收益改善和风险控制。
2015年通常被视为国内绿色金融发展元年,彼时ESG投资还是新鲜事物,面临着“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处境。王遥所在的中财大绿金院眼光超前,于2016年率先开展ESG相关研究。
在王遥看来,如今业内对ESG理念的认知已经有了明显增强,预计在1-2年后,ESG投资将在国内成为主流。
“我们在走访企业时发现,其实一些企业对ESG有所了解,也表示认同,但企业还是处于观望态度,也会担心过多的信息披露会不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王遥称。
ESG理念的认知加深首先体现在信息披露上,主要得益于信息披露的“基础建设”在日渐完善。在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王遥认为,这与ESG的内涵一脉相承,随着强制信息披露等“刚性约束“力度提升,企业会逐渐意识到要在环境、社会、公司治理方面提升自我要求。
事实上,企业普遍的认知还停留在“做不做”的层面,并未意识到提升ESG绩效势在必行。王遥对此解释道:“ESG不只是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而是将环境与社会风险管理纳入具体的决策过程中去。”
更为可喜的是,ESG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与国内大力推行的绿色金融不谋而合。如今构建更为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被列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主要金融机构已将ESG纳入到研究和投资决策体系中,并且积极支持绿色项目融资。
不过,当下绿色金融的推进主要由大企业和大项目驱动,实现“遍地开花”的美好愿景还需要时间。
在王遥看来,中国拥有独一无二的政策环境优势,能够自上而下进行强有力的推动,并在绿色金融标准制定和政府协同方面取得了成果,接下来就要看具体试点实践的地方层面交出怎样的答卷。
起航:锚定绿色未来
绿色金融的痛点之一在于“精准识绿”,发现优质的绿色项目需要一双“慧眼“。
“人们通常认为绿色项目周期长,收益低,风险高,其实不然。“在王遥看来,商机无处不在,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好项目,最重要的绿色产业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这本身就意味着会带来更高且可持续的回报率,更何况根据商业银行的统计,绿色项目的不良贷款率通常更低。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一些环保类型的企业出现问题是由于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的断裂,或是在公司治理上出现了问题,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是环保产业,应该结合实际做具体分析。“王遥称。
ESG的内涵更加宽泛,为绿色金融的推进提供了更多可选项。王遥认为,寻找优质项目不应只是停留在《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中的六大绿色产业,尤其是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于存量的“两高一剩”企业也无法做到“一刀切”,事实上运用ESG的理念可以约束企业提升治理水平和环境表现,让企业变得更绿。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中小银行在绿色金融实践中异军突起。王遥提到,中小银行“船小好调头”,一旦接受了ESG的理念,就能迅速进行战略优化、业务调整和能力建设。不过,和国有大行相比,中小银行业务体量有限,从绿色普惠的角度切入也是一种思路,这也能鼓励中小企业乃至公众参与进来。
2020年非比寻常,疫情成为扰动全球经济秩序的“黑天鹅“事件。痛定思痛之后,“绿色复苏“的呼声渐长。针对今年出台的大量刺激性政策,有观点提及,在国内几个省份公布的新一轮投资计划中,绿色项目所占比重没有明显提高。但从近期的政策导向上看,”绿色复苏“已经提上议程。
9月22日,习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提出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对碳减排的决心。
在王遥看来,两个目标将深度融入”十四五“规划当中,未来各地发展都将和“绿色复苏”保持协同,目前看来,环保约束完全没有放松,说明绿色发展已经达成共识。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