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50年10月1日,《中国金融》创刊,由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编辑室负责编辑出版工作,主要任务是宣传党和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交流金融实际工作经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第一本金融期刊,标志着新中国金融新闻出版事业迈出了第一步。2003年,《中国金融》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办”改为“中国人民银行主管”,但其政策性、专业性、实践性的定位没有改变。而今,《中国金融》已经成为金融宣传舆论战线中的重要一员,成为财经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专业刊物之一。70年来,《中国金融》忠实地记录了新中国金融事业的辉煌历程,坚持不懈地为金融改革开放鼓与呼。为了纪念《中国金融》创刊70周年,“中国金融杂志”微信公众号将从10月1日起推出“《中国金融》70年 ? 70人”专栏,由70位多年来关注、支持《中国金融》,与《中国金融》同命运共成长的经济金融界领导、专家、学者,畅谈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故事以及与《中国金融》杂志的深厚情缘。
专栏推出次序以人物姓氏笔划排序;部分文字选自其在《中国金融》刊发的文章内容,推出前未经本人再次审阅。
| 本期人物 |
姜建清
中国工商银行原董事长
姜建清谈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
中国40年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历程”。40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金融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和成就。上个世纪末,中国的银行业被称为“技术上已经破产”,通过改革转型发展,浴火重生,如今中国银行业规模、效益与质量,金融市场广度与深度,金融监管体系、市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借此机会,我想与大家分享对中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是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和实体经济改革发展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的动因往往归结为资本、劳动力和土地等因素,而资本的积累程度和状况从根本上将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与一些储蓄率较低的国家依赖外债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同,我国主要通过市场手段,将高储蓄转化为投资,动员内部资金支持工业化进程。中国金融业的繁荣稳定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和保障。40年来,人民币存款从1978年的115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64.1万亿元,增长了1420倍。信贷增长也是巨大的。1978年,人民币各项贷款1890亿元,至2017年达到120.1万亿元,增长了634倍。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增长12.2%,高出服务业年均实际增速1.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2.1%提高到2017年的7.9%。外汇储备从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3.14万亿美元,增长了1.88万倍。同期,GDP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2.7万亿,增长了227倍;财政收入从1978年的113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7.26万亿,增长了151倍。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反过来,没有波澜壮阔的中国经济改革,亦不会有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壮大。国有银行财务重组和转型战略成效,更是建立在中国经济强劲增长的基础上。2002年至2011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GDP年均增速10.7%,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10年,而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把握住这一段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期,为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和治理结构的市场化再造营造了宽松而有利的宏观环境。
二是创新是金融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制度创新更是激发金融活力的引擎。40年来改革创新贯穿于金融发展的全过程。回顾中国金融业的改革,特别是国有银行改革,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并没有现成的模式、案例可以仿效。上世纪80年代银行与财政分家,改由银行承担建设资金主渠道作用,之后多元金融体系的建立,解决了经济建设资金从哪里来的难题。90年代金融法制化、市场化的推进,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全面推进系列性改革,保证了金融宏观稳定,着手解决企业和金融双重软约束难题。2000年后,推进了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创新运用了中央银行和国家资产负债表,成功处理了国有银行转型过程中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完善了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40年来,国有银行由国家专业银行到国有商业银行,再到股改上市、建立现代银行制度。改革过程相当艰辛。难的不是产品、服务、技术和管理工具等方面的创新,真正难的是制度创新。令人自豪的是,中国国有银行的改制,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市场化改革道路,为世界提供了市场化转型改制的成功范例和宝贵经验,完全可以载入世界金融史册。而改革的成果,归功于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果断决策和全力推动,这是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同时,中国金融改革的顺利推进,也得益于金融系统干部员工的齐心协力和社会各界的全力支持。
三是市场化机制的构建贯穿于金融改革整个过程,也是打造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真正目的,是建立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机制,完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真正解决风险软约束问题,提升效率效益,为实体经济服务。正是由于国有银行股改始终围绕建设市场化经营机制这个核心,在完成财务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公开上市的改革三部曲的同时,国有银行将精力集中于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致力于风险管理与内控机制的建立完善。同时,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建立强有力的监管体制,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改革后的金融体系成功经历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考验,提升了中国银行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当前党中央提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核心是完善“市场机制”,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就是要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四是金融是把双刃剑,中国金融在承担经济发展重任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是金融改革的底线。改革开放后,金融与财政的分离,使得银行的筹融资等功能得以恢复和强化,以银行为主导、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为辅助的金融体系初步形成,保证了中国改革转轨时期社会资金链和资本链的延续,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血液。改革开放的前十多年(1978~1990年),信贷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0.38%,经济增长率达到14.6%。信贷的过快投放,虽然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也导致市场流通的货币过多,经济过热和通胀压力开始显现。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之后,国有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凸现,被国外称为“技术上已经破产”。中国国有银行40年的改革历史中,近一半的时间在与不良资产作斗争,教训极为深刻、刻骨铭心。要清醒认识金融业的脆弱性,只有防范和化解了金融风险,保证了金融稳定,才能推进经济繁荣。当前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250万亿元人民币,远超全球银行同业。我们走的是一条没有前行者可仿效的探索之路,未来所面临的困难之多、挑战之多、风险之多一点也不亚于改革开放的前40年。与庞大规模体量如影相伴的是巨大的风险管控和资本补充压力。迈入新时代后,要把握新趋势,完善现代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方法与工具,及时识别和化解各种风险,保持资产质量稳定,确保不发生重大的系统性风险;要深化金融改革,提升资金配置效率,逐步改变高杠杆依赖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改变重视信贷增量、忽视存量管理的资金管理方式,实现中国金融高质量的转型发展,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选自《中国金融》2019年第3期《大型银行是怎样浴火重生的》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