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十年回顾:不良率上升不可避免 马太效应加剧

2020-11-26 17:47:31 和讯银行 

  本文来源:联合资信金融部 刘睿 王柠 刘彦良

  前言:近期,有媒体报道称,银保监会办公厅向各地银保监局下发《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分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第二部分为“加大监管政策支持力度,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无独有偶,2020年以来,银保监会也曾阶段性调整中小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政策,指导以城商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加大释放信贷资金的力度,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中小微企业;同时,允许地方政府依法依规通过认购可转换债券等方式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以上政策的出台既是监管部门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及中国长期处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之下的阶段性安排,亦是国家普惠金融战略政策的延续。

  2020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使得消费仍处于萎靡状态,消费金融行业整体发展趋缓。今年是首批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成立十周年之际,以下将通过十年来监管政策的梳理,结合近期监管热点和消费金融公司2019年以来的经营表现,展望消费金融公司未来发展趋势。

  近年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上升,为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随着监管的强力介入,尤其2017年开始对于现金贷的整治,继而细化到大数据风控、催收、获客渠道和联合贷款模式等方面,消费金融公司初期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业务发展面临挑战。同时,随着P2P平台逐步清退,近期《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和《通知》的出台,使得消费金融公司的牌照优势进一步凸显。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国内传统的零售、文化娱乐和旅游等领域的消费均有不同程度下滑,消费金融公司信贷投放明显放缓甚至收缩,同时消费金融公司中低收入长尾客户的定位以及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划入不良的监管标准将推升其原本就相对较高的不良贷款率,适当放松对拨备覆盖率的要求有助于阶段性调整信贷资金释放力度以支持普惠金融业务开展,增强流动性,同时缓解风险管控压力。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公布数据,截至2020年6月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4861.5亿元,贷款余额4686.1亿元,均较上年末有所下降,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开展受疫情冲击较为明显。在消费金融公司执行逾期60天以上划入不良贷款的标准之前,监管对不良贷款的认定一般为逾期90天以上,五级分类标准趋严,将加速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暴露水平。

  另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最新公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截至2019年末,我国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63%,略高于信用卡的平均不良水平;从不良贷款率的中位数来看,2019年末为2.03%,较上年末小幅上升;而不良贷款率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差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家机构的风险成本的差异,部分机构的风险成本压力尤甚。从披露不良贷款率的6家消费金融公司来看,除兴业消费金融不良贷款率为1.86%之外,其余5家消费金融公司的不良率均在2%以上(见图1)。

  2020年以来,公开市场披露信息有限,可以推断的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和五级分类标准趋严的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率上升趋势不可避免,这也是《通知》出台的背景。但同时需要关注的是拨备覆盖率的放松是基于将逾期60天以上贷款全部划入不良和资本充足率指标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20年9月,已有近半数的消费金融公司将资产划入不良贷款的标准从逾期90天调整至60天,行业平均的拨备覆盖率提升至186.34%。预计未来在拨备计提压力有所缓解的前提下,消费金融公司将趋于采用更加严格的五级分类标准,真实反映不良水平,长期看有助于做实资产质量,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消费金融十年考:不良率上升不可避免 马太效应加剧

  大部分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营收结构主要为利息收入,采用的是以定价博取风险的方式获取利润,消费金融公司相对较高的定价水平是其相较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拥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优势所在,但长期来看定价的上限空间受到压缩将使其营业收入增长面临挑战,同时在当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具备资金成本优势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更有助于保持盈利水平的稳定,未来盈利能力内部分化的现象或愈发明显。

  2020年以来,从部分有公开信息披露的消费金融公司半年度数据来看,超过半数消费金融公司利润水平下滑(见表3),多数消费金融公司业绩表现不佳,业绩表现承压的趋势进一步明显,主要还是疫情影响下业务开展明显放缓及风险暴露上升导致减值计提大幅增加所致。

消费金融十年考:不良率上升不可避免 马太效应加剧

  近期消费金融公司批筹速度加快,同时中国平安(601318)、蚂蚁集团等行业巨头积极布局消费金融牌照,马上消费金融上市申请已获得地方银保监局批准,政策红利下其牌照优势有所凸显,预计未来数量将持续增加,行业竞争压力加大。随着疫情的负面影响逐渐消除,信贷业务规模持续上升将对资本形成消耗,消费金融公司资本补充渠道的拓宽,有助于增强风险抵御能力,较好支撑业务持续发展,但资本补充压力仍存,“增资潮”或将延续。

  消费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小贷公司、分期购平台和电商系金融公司等。近年来,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监管政策趋严以及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压力加大,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人征信的完善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商业银行对于个人信贷业务的创新和开拓逐渐聚焦到小而分散的消费金融业务上,而参控股消费金融公司是其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消费金融公司作为专业持牌机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具有政策优势,并与商业银行形成差异、补充和协同效应。从竞争格局来看,在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期间,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监管机构对主要出资人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商业银行凭借覆盖全国的营业网点优势、成熟的风险控制机制以及丰富多样的产品体系成为早期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发起机构。

  从目前已经批筹的30家消费金融公司来看,除2010年首批设立的4家,大都在2015—2016年批筹成立,绝大部分为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2017年以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各项监管政策趋严,导致各类非银金融机构的批筹速度明显放缓,在此背景下,仅有数量较少的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截至2019年末,我国有27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其中有24家已经开业,其中18家消费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为商业银行。

  2020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批筹速度加快,平安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阳光消费金融陆续开业,截至目前国内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数量达到27家。此外,2020年9月,中国银保监会分别批准筹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四川省唯品富邦消费金融公司以及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公司,重庆银保监局原则上同意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在A股IPO的申请。从股东背景来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仍然是主流,未来在监管政策的溢出效应下,电商系消费金融公司或将增多。

  展望未来,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上升,在国家战略层面政策推动及消费信贷需求释放的背景下,消费信贷业务有望恢复较快增长。严监管态势的延续有助于消费金融公司的合规经营和规范发展。在做实资产分类的标准下,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率或有短暂上升,但随着风险控制能力的提升和风险处置能力的增强,信贷资产质量下行压力有望得到缓解,同时成立3年以上的消费金融公司经过初创期的快速发展,定价和风控模式趋于完善,融资渠道不断拓宽,盈利将步入平稳增长阶段;资本补充渠道的拓宽和政策红利期股东支持意愿的增强将使其风险抵御水平有所上升。

  长期来看,消费金融公司行业内部格局和盈利模式生变,马太效应加剧,资产端具有流量优势和较强定价能力、负债端具有资金成本优势以及风控能力较强的消费金融公司头部优势将进一步凸显。综上,联合资信认为,消费金融行业整体信用风险展望为稳定。

(责任编辑:马慜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