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商业银行需要把握数字化阶段客观规律,聚焦数字化通用核心能力体系建设,激活数字化内生动能,进而逐步探索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作者|寇冠「中信银行信息技术管理部总经理」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2期
近年来,伴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持续创新应用,新型基础设施超前布局,“数字中国”建设进入快车道,数字化浪潮下的各家商业银行也纷纷按下数字化加速键,部分先进银行同业更是迈入数字化红利持续兑现期。各家商业银行尽管资源禀赋千差万别,数字化转型路径、节奏和侧重点各具特色,但在探索数字化转型最佳实践过程中,准确把握数字化发展阶段特征,做实数字化建设核心通用能力,有利于更好推进数字化建设,加速数字价值变现。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处于“四化叠加”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银行业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部数字化技术应用史,在不同历史阶段技术不断重塑银行业价值链、发展模式和经营理念。从数字化技术应用演变来看,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处于信息化、移动化、开放化和智能化四波浪潮叠加的新阶段。
信息化阶段核心特点是用电子替代手工,满足客户基础性金融服务需求。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银行业依托计算机、网络通信、数据库等技术工具,重点围绕操作线上化、数据集中化、渠道网络化和管理信息化等重点领域,探索推进信息化进程。当前,银行业信息化浪潮已接近尾声。
移动化阶段核心特点是用手机等移动设备替代物理网点服务,以打造实时高效、安全便捷的客户体验。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银行业以手机APP为核心,构建线上服务渠道,打破了传统物理网点服务的时空约束,且逐步向直销银行、远程银行等线上场景延伸。当前,银行业务离柜交易率已超过90%,移动端仍然是当前银行业最主要的触客渠道和主战场。
开放化阶段核心特点是以开放替代封闭,通过API(应用程序接口)、SDK(软件开发工具包)等核心技术,推动生态各方数据互联共享,拓展获客渠道,让客户“无感知”切换。伴随互联网金融冲击和平台经济迅猛发展,银行服务开放化、场景化和平台化的经营理念逐渐被行业推崇,但目前传统银行构建生态聚合能力相对不足。同时,面对千禧一代、Z世代等新生代客户群体,打造极致客户体验已成为银行业赢得客户的基础要件。
智能化阶段核心特点是用数据替代经验,实现管理和服务的差异化、个性化、智能化。数据能力和智能化能力成为银行业竞争的关键赛点。为实现客户服务精准化,银行业迫切需要从依靠传统“经验”决策向“数据+算法”驱动决策转变,这也对银行技术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银行业智能化整体尚处于探索期,部分领先同业已提出致力于打造智慧型商业银行。
构建五大核心能力引领数字化高质量转型
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先后印发了《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和《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为银行业未来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施工指南。面对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新阶段与新挑战,在坚定落实监管部门战略部署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把握数字化阶段客观规律,聚焦数字化通用核心能力体系建设,激活数字化内生动能,进而逐步探索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一是组织级敏捷能力。敏捷反应能力是数字世界的基本要求,数字化要求构建与之发展相匹配的敏捷性组织。商业银行传统部门制组织模式在信息化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面对开放化和智能化新要求,数字化转型需要打破部门间、条线间的组织边界,要敢于创新跨部门跨条线的组织融合模式,彻底改变业务与科技“两张皮”的情况,力促业务、技术和数据之间深度融合。
二是技术支撑能力。数字化技术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基石和核心生产力。在瞬息万变的数字世界,传统技术系统或平台难以满足现代客户服务需求,云化、服务化和中台化成为行业备受关注的解决方案。依托云化基础设施所具有的高弹性、可延展性,按需随享,提升技术研发效率和产能。通过公共产品和功能的标准化封装,积木式拼装,实现资源整合、能力沉淀,有效支持前端的敏捷创新和迭代。
三是企业级数据能力。数据是开放化和智能化阶段的关键生产要素,是数字化转型的前提和基础。传统银行机构虽然占据海量数据(603138)信息的优势,但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断点多等突出问题,已成为影响当前银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短板。加强数据治理,构建企业级数据能力已势在必行,包括建设基础数据服务平台体系、建立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通用数据装备工具,构建统一的数据底座。
四是全面连接能力。连接能力是实现数字化转型价值变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商业银行要彻底改变原有“拉关系、铺网点”的经营模式,就需要依托数字化手段建立C端、B端和G端数字化渠道和场景连接,打通全渠道、全场景的服务链路,实现数字化连接价值释放。从实践来看,单靠一家银行很难建立端到端的数字生态,银行机构需要在安全合规前提下,与外部生态合作方深度连接,构建共建共赢共享的数字生态圈。
五是数字化风险管控能力。安全是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底线和红线。除传统风险类型外,银行机构要高度警惕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网络安全、数据保护等领域的新型风险,如数据泄露风险、模型算法风险、系统中断风险、第三方供应商供应链中断风险等,做好技术创新与风险管理的平衡,建立适应数字化时代要求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中信银行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
为打造一流科技驱动型商业银行,推动全行经营管理加速从信息化向开放化、智能化转变,中信银行(601998)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举全行之力推进数字化转型,通过持续探索和推进五大核心数字化能力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创新优化体制机制,打造商业级敏捷体系
中信银行从顶层设计出发,积极推进三个方面的调整,以打造组织级敏捷体系。一是持续调优组织架构。成立全行级数字化转型办公室,行长亲自挂帅,各分管副行长担任各专题委员会负责人,全力推进各专题板块数字化转型。同时,为适配数字化转型需要,2022年初,在原有信息技术“一部两中心”组织架构基础上新设立了一级部门——大数据中心,并已整合近千人的大数据团队,与业务板块联动共同形成业务、技术、数据的“三角”架构,协同推进全行数据服务能力扎实落地,打造全行级数字化能力中心。二是以战略为牵引,明确数字化战术打法。发布《中信银行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提出按照“客户需求—前台响应—中台赋能—后台驱动”的价值链条,推动全行“能力建设”和“组织变革”,实现组织能力与客户需求的有效对接,明确了零售金融、公司金融、金融市场等六大关键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任务。三是以打造全流程商业级敏捷体系为目标,持续推进以领域制为核心的科技敏捷组织转型。2020年以来,中信银行进行了以扁平化、自驱、自治为特点的领域制改革并取得良好成效,磨合成型多种典型业技融合模式,组建了100多个融合团队,目前总行77%的科技人力依托领域负责制已全面融入业务赋能。下一步,中信银行将继续深化探索构建以产品为中心和以业务价值为驱动的涵盖业务、研发、测试、运维的全功能敏捷团队。构建全连接、全在线、面向一线业务作战场景的IT服务模式,实现IT与业务、IT与一线的深度融合,支撑端到端创新孵化和价值创造。
聚焦数据全生命周期,构建多维数据能力
中信银行重点围绕数据自助消费、业务系统数字化、业务流程数字化三大主线,建设企业级数据能力。
一是在数据自助消费上,一方面,从数据治理入手,统一数据资产管理和运营,实现数据资产的“随需共享、敏捷自助”;构建统一数据底座,提供共享平台、足够的数据和算力,解决数据供给问题;依托数据治理平台,解决数据质量问题;依托业务场景需求联合业务部门构建业务领域模型,解决数据稳定性问题。另一方面,从基础能力建设入手,面向业务分析人员提供低门槛自助分析、数据自助探索、透视分析、固定报表展示等一站式数据分析工具;面向数据科学家提供一系列挖掘自助工具,搭建大数据分析挖掘生态体系,实现同一数据平台、同一数据源的挖掘模式;面向IT开发人员,提速大数据研发全流程,实现研发界面化,管控集中化,实现与行内Devops的深度集成。
二是在业务系统数字化上,着力打通数据能力与业务系统间的断点,将数据以服务化的方式嵌入业务处理过程,赋能业务系统数字化转型。通过提供AI算法、数据API、知识图谱、多方安全计算、数据文件五大类数据服务,赋能业务系统数字化、智能化。
三是在数字化经营管理上,基于业务场景构建数字化应用,为各层级管理者经营决策提供数字装备。在营销、监管、风控、财务等领域稳步推动数字化。
持续发力云化服务化,筑牢数字化技术基座
一是以全面实现云化服务化架构为目标,持续推进基础设施云化建设,持续建设开放统一、按需随享、全栈安全的基础设施服务化能力。截至2021年末,中信银行基础设施云化率达到99.6%。
二是持续建设分布式、服务化、中台化的企业级应用架构,建设全行共享重用的服务能力及基于乐高模式的服务组合和编排能力,解决行内各业务条线及外部开放生态的能力共享和融通问题,支持多样性业务持续发展和灵活创新。以普惠产品信贷工厂为例,按照“流水化作业、模块化组装、开放式对接”模式,新产品研发周期缩短至1个月,效率提升75%,快速响应了一线产品创新需求。
三是持续建设智能化能力。中信银行依托强大的“中信大脑”平台,打造企业级人工智能效率中心和模型中心,现已形成涵盖模型开发、运营、反馈、迭代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依托中信区块链平台,雄安模式实现规模复制推广,并形成了涵盖数字政务、金融结算、智能合约等众多业务场景的区块链综合解决方案。积极应用流程机器人、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新兴技术,全面赋能日常一线作业脱困。
强化数字化人才建设,全面培育数字化认知
数字化人才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资源,是数字化核心能力建设的生力军。中信银行高度重视数字化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力度,着力打造一支由领军人才、科创精英、技术专家、骨干尖兵等构成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赋能有力的数字化转型人才队伍。截至2021年末,总行端自有科技人员超过2800人,占总行人数的60%,平均年龄30岁;全行科技人员近4300人,占比近8%。二是全面升级数字化认知。依托全行数字化学院,以“战训结合”的方式,体系化强化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提升员工数字化思维,鼓励员工大胆创新,为一线业务和客户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
增强全面连接能力,筑牢数字化安全防线
一是依托成熟的数字化技术,中信银行重点围绕母子行间、集团内子公司间、外部客户和合作伙伴间,构建数字化生态圈。例如,在开放银行建设过程中,业内首批推出依托鸿蒙生态的金融服务,通过标准化产品组件与行业共建场景超1万个。
二是持续构建网络安全、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全方位对标《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深化全行金融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积极应用新技术新手段,构建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审计和可溯源的全行一体化数据安全保护体系。构建覆盖产品、技术、运营、安全的跨部门全流程安全防护体系,筑牢数字化安全的底线和红线。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并无固定模式,且必定是一个持续创新、试错、迭代演进的过程。作为系统性、全局性工程,面对难以预测的动态环境,银行业唯有与时俱进、主动作为,以确定性能力建设和应用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用强大的数字化核心能力助力走出数字化转型“深水区”,加速数字化价值变现。■
(责任编辑 张晓哲)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