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

2022-08-11 11:00:35 中国金融杂志 微信号 

主持人的话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强调,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将“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行动”列入新一轮农村改革推进工程。3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探索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有效途径。普惠金融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在提升三农领域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如何进一步探索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推动相关改革创新不断深化,值得深思。本期一线话题聚焦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采访了中国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行长张庆昉、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党委书记许伟、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莫秀根。

作者|《中国金融》记者 张黎黎

来源|《中国金融》2022年第15期

记者:自《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以来,我国普惠金融蓬勃发展,在服务三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面临哪些新任务?

张庆昉:服务乡村振兴是普惠金融的应有担当,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的重要体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之间要素的公平交换和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化配置,尤其是要持续推动各种资源要素下沉乡村,普惠金融要围绕这些关键任务去谋划和推动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具体而言,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面临如下任务:一是如何有效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振兴领域,强化城乡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金融支持;二是如何有效提高乡村金融服务质量,提升三农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三是如何有效弥合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精准性;四是如何更广泛地在乡村居民中普及金融知识,提升其基本金融素养和能力;五是如何解决乡村金融专业人才缺乏问题,强化人才、资金和技术的耦合效应;六是如何始终把牢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的正确方向,更加突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许伟: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以及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相关政策文件,新阶段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主要有八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扎实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并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二是强化粮食安全金融保障,加大对重要农产品(000061)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等的金融支持力度;三是支持新一轮农村改革,服务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四是支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五是助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支持乡村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促进产业兴旺,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六是助力推进乡村建设,改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缩小城乡差距;七是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力度;八是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莫秀根: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阶段,普惠金融将发挥更加全面的作用,当然也面临新的任务。

首先是提供更加全面和高质量的金融服务。在过去五年,普惠金融借助于金融科技实现了弯道超车。特别是在智能手机全面普及和村级金融服务网络加快建设的前提条件下,金融服务的渗透率明显提升,在电子支付和信贷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服务成本明显下降,便捷性显著提高。然而,微弱经济体(包括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要是全面的,不限于支付和信贷,如对保险的需求将更加普遍。因此,新的阶段,普惠金融需要进一步丰富内容和提高质量。

其次是更加重视金融服务的良好社会效果。金融服务本身具有两面性,提供得当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提供不当也可能给金融消费者带来不良的后果。金融机构有责任向金融消费者提示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潜在风险,帮助他们正确选择和使用金融产品与服务。新的阶段,普惠金融要更加重视金融消费者的金融健康问题,不断提升其金融健康水平。

最后是完善金融配套基础设施和相关制度。金融科技仍然是未来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它高度依赖于数据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改善与数据相关的基础设施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地区与数据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户家庭和小微企业的资产、生产经营,以及资源、气候、水文等数据的收集需要依托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乡村数据治理有待完善,包括数据的所有权界定、收集、流通、使用等各方面都需要建立规章制度。

记者:如何平衡好“普惠性”与“商业可持续性”一直是普惠金融领域的热点难点。面对三农的弱质性,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做到既“普”又“惠”有哪些创新做法?

张庆昉:一般而言,当前语境中,普惠金融中的“惠”有两重含义,一是“惠及”,二是“优惠”,而且两者是递进关系,要在“惠及”的基础上再力求“优惠”。值得注意的是,三农客群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抵质押物缺乏等问题,金融机构有效识别风险的难度大,业务成本较高。如果过度追求“优惠”,以致脱离了“商业可持续性”原则,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必然缺乏可持续性,最终难以实现“惠及”目标。因此,“商业可持续性”是发展乡村普惠金融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原则,要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性融资担保、财政政策、公共信用信息服务、监管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协同发力。在这方面,福建省金融系统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例如,创新推出的“乡村振兴贷”依托全省金融信用信息平台“金服云”,以符合条件的中小微农业企业为支持对象,强化信贷、担保、保险等政策协同,由省级政策性优惠贷款风险分担资金池提供80%的贷款风险补偿,有效地推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增量、扩面、降价。此外,针对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凭借资金成本优势“掐尖”农村金融市场优质客户的情况,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支农支小再贷款、定向降准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为县域农信社、农商行等提供低成本的中央银行支持资金,切实保障其对现有三农客群的金融服务不滑坡,并正向激励其进一步下沉服务重心,有序扩大金融惠及面,继续在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同时,全面持续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将LPR内嵌于FTP中,引导其加大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力度,使三农客群信贷利率稳中有降,努力实“普”与“惠”均衡发力、协调推进。

许伟:以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为例。为更好地服务县域三农等普惠客户,做到既“普”又“惠”,切实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创新探索。

在产品创新方面,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根据县域农村普惠客户特点,制定特色授信政策。一是接受“准抵押”,有效解决农业客户融资缺乏抵押物的难题,例如,充分考虑当地产业特色,将猪舍牛棚、榨菜池、花卉大棚、养殖证等纳入抵押物范畴,运用创新的评估方式进行价值评定。二是在掌握真实信贷需求的基础上,跟踪关注市场行情,由系统自动参数化计算贷款规模,并动态调整种植养殖品种参数,避免贷款盲目投放造成行业风险。三是以乡村特定贷款用途核定特色授信方案,用专项产品支持乡村振兴,产品包括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改善居民住房条件的中银富登宜居贷,以及为助力发展特色农家乐产业的乐业贷等。

在服务创新方面,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聚焦县域农村普惠客户需求,大力推进结算系统和线上服务建设。建立统一支付平台,与人民银行支付系统对接,畅通县域农村客户资金流转渠道,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百米”,把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送进千家万户。在践行数字普惠的同时,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提升线上服务“温度”。例如,关注县域农村中老年客户,对手机银行进行适老化、无障碍改造;依托全流程一体化的线上缴费工具,帮助外出务工人员解决留守孩童和老人的日常生活缴费困难问题。

记者: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作为强根基、稳增收的重要抓手,支持乡村产业振兴成为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结合地区或者机构实践,有哪些创新举措值得分享?

张庆昉: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要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做到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资源禀赋差异大、乡村产业类型多样,各产业生产特点和发展规律大不相同,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必须结合地域特点和产业特性,有针对性、精准性地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以福建省为例,福建省的地域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各县市农业资源多样性、差异性特征明显,全省森林覆盖率近七成,林业、林区、林农在三农中占比高,海岸线长、海洋水产养殖优势突出,闽台农业合作长期走在全国前列,茶叶、水果、水产、食用菌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优势明显。2022年年初以来,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开展了“一县一品 贷动‘闽’生”专项行动,重点服务县域乡村产业振兴的主战场,强化基层跨部门联动,突出“一品一智慧 一贷一未来”的理念,因地制宜聚焦县域比较优势产业,推动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加大信贷投入力度,重点支持领域涉及海洋产业、闽台农业合作、农业绿色产业、文化旅游、“双碳”环保、林业改革发展、茶产业、粮食安全、食品产业等。截至5月末,全省专项行动对应领域的贷款余额达2231.40亿元,环比增加90.78亿元,加权平均利率为4.86%,环比下降37个基点。

许伟:产业振兴是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是注册在当地、经营在当地的法人机构,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立足自身产品和服务模式,大力支持所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助力培育农业和农村发展新动能。

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建立了“乡村振兴项目库”,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由各地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发掘本地特色涉农产业,结合当地政府规划,有意识地培育、整合项目,支持当地涉农小微企业和特色产业发展。截至2021年末,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乡村振兴项目库”的项目数量约为900个,累计储备意向贷款金额近80亿元,放款超2万户,累计投放金额超40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当地涉农小微企业和特色产业发展。例如,四川省郫县豆瓣是地理标志产品,目前年总产量超120万吨,实现工业产值超100亿元,有效地带动了当地食品包装、运输、竹编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近3万人,郫都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累计支持各类郫县豆瓣行业客户60余户,投放贷款2亿元。再如,贵州省湄潭县是全国闻名的茶叶种植基地,湄潭中银富登村镇银行设计了“中银富登欣农贷—茶叶种植”贷款产品,服务支持了一批当地茶叶种植上下游企业。

记者:人民银行印发的《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强化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工具,在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村地区法人金融机构在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方面有哪些创新探索?面临怎样的挑战?

张庆昉: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是农村地区法人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其服务乡村振兴能力的有力手段。近年来,随着福建省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的纵深推进,辖内农村地区法人金融机构纷纷强化科技赋能,运用数字技术创新业务模式,将传统金融业务从线下逐步迁移至线上,突破物理网点和线下渠道的限制,不断提高金融服务质效。一是相继开发了“快E贷”“福保快贷”等一大批采用纯信用、数字化模式的创新型小额信贷产品,获得三农客群普遍好评。二是推出金融移动服务站,采用“一人一码”,打造“客户经理最多跑一趟”“客户一趟不用跑”的新营销模式。三是以海上信用渔区建设为抓手,借助“手机号码支付”业务,解决远离陆地网点渔民的结算难问题,实现柜台身边化。

但在数字化大潮中,相较于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农村地区法人金融机构可能面临更多挑战:一是资金和技术实力较弱,制约了金融科技产品和线上平台的开发,无法更好地结合当地一些特色产业开展创新服务;二是农村居民对数字金融产品不熟悉,对数字产品安全的信任度不高。

许伟:这里以村镇银行为例。对于村镇银行而言,数字普惠不仅是其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工具,更是其在数字化时代谋求变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很早就确定了“科技立行”目标,持续发展金融科技,打造数字普惠商业模式,先后确立了“一号工程”“二号工程”重点项目进行科技攻关,形成了涵盖营销、产品、风控、运营和人员管理的数字普惠体系。在数字化营销和业务流程升级方面,中银富登村镇银行打造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移动营销模式,通过应用人脸识别、电子证书、电子印章、数字地图等技术,客户经理手持PAD登门拜访县域农村客户,在线上就能实现信息采集、开户、进件、审批、贷后等全流程操作。在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方面,中银富登村镇银行研发的“PAD自动决策贷款”和“中富翼贷”很受县域农村普惠客户欢迎。“PAD自动决策贷款”是专门针对三农客户、根据“整村推进”特定场景量身定制的“整村推进信用贷”批量业务,小额贷款最快15分钟就能完成自动审批;首款线上产品“中富翼贷”是一款小额经营性纯线上信用贷款产品,旨在通过应用大数据技术,为缺乏完整信用记录的小微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信贷服务,客户申请贷款、签订合同以及用还款均通过手机自助完成,平均3分钟就能完成审批和放款。

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发展数字普惠存在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方面的难题。同时,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县域农村普惠客户使用数字技术的能力不足,安全意识相对薄弱,数字风险防控有难度。这些给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带来了挑战。

莫秀根:村镇银行作为农村地区法人金融机构的代表,在数字化方面遇到的挑战表现如下。一是缺乏基础数据支撑。目前,银行对农村农户信息缺乏基础数据库,单靠银行自行采集信息建立数据库难以实现。二是缺乏自主研发科技项目的能力。村镇银行的数字化必须依托发起行的科技支持,科技运用存在母行运用成熟后再到村镇银行运用的过程,有一定的科技代差和滞后性。三是客群金融素养有待提升。村镇银行面对的广大农村客户普遍存在文化教育水平不高、欠缺一定数字金融产品使用能力的问题,需要逐步提高客户的金融素养水平。同时,需要结合网络安全问题,培育其安全意识。

记者:2022年4月,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增强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功能作用。普惠保险作为一种创新的普惠金融产品近来备受关注,其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张庆昉:普惠保险强调保险产品服务的可及性、可负担性和可持续性,在稳定农民收入、防止因灾致贫返贫、促进产业兴旺和推动农村治理等方面意义重大。福建省龙岩市在创新推广覆盖面广、保费低的涉农保险产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全国首个三农综合保险示范市,成功探索出“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机构承保”的政企联动工作模式。

龙岩市三农综合保险以服务三农、统筹统保为宗旨,始终坚持“不亏不赚、略有盈利、回报社会”的原则,充分保障了保险服务的普惠性。对于政策性涉农保险险种,主要由省、市、县财政出资,农民不承担或仅承担很少的保费;对于非政策性综合保险项目,由市、县两级财政按3∶7的比例提供补贴,补贴比例不低于20%。三农综合保险的保障范围涵盖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家庭财产、人身健康、安全责任、农业种养产业、林业、扶贫等30多个险种,当地15类特色农业产业均有具体保险产品覆盖。龙岩市三农综合保险惠及千家万户,在历次大灾中为农民尽快恢复生产生活、重建家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和“稳定器”。

莫秀根:根据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的调查,乡村地区对保险的需求更加广泛和普遍,每一个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保险需求。遗憾的是,目前保险仍然是普惠金融服务的短板。农村面临着很多风险或不确定因素,这些既包含在农业生产和经营、就业、医疗、教育、日常生活等活动之中,也存在于自然环境、市场、社会和政策等方面。风险高也是农村地区融资难、收入水平低和易返贫的重要根源,因此,保险应该成为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

首先,普惠保险可以转移风险。微弱经济体收入水平低,任何风险事件的发生都会造成其收入的下降或者开支的增加,普惠保险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对农村家庭生活水平的冲击。其次,普惠保险可以助力农村地区投资的增加。农村产业特别是农业生产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通过保险转移一定的风险,可以引导资本流向乡村地区。再次,普惠保险有助于提升微弱经济体的财务韧性,从而提高其金融健康水平。普惠保险可以帮助微弱经济体避免严重的经济打击,同时也能够帮助其在遭受大灾后尽快恢复生活和生产。最后,普惠保险是防止返贫的重要手段。刚刚脱贫的农村家庭处于比较脆弱的经济状况中,要巩固扶贫成果,除了采取其他的措施,普惠保险应成为一个重要工具。

记者:人民银行会同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先后建设了五省七地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形成了各具区域特色的改革创新模式。自福建省宁德市和龙岩市获批建立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以来,两地积极探索实践,积累了大量有益经验和做法,打造了一批普惠金融服务三农领域的典型创新案例。那么,在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可供复制推广呢?

张庆昉:宁德市和龙岩市这两个地区是革命老区、中央苏区,促进老区、苏区乡村振兴是试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近年来,试验区以五部委印发的总体方案为蓝本,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几家抬”一体推进,持续提高试验区建设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有力地支持了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宁德市和龙岩市近几年主要经济金融指标表现均居全省前列,同时,在破解抵押难、信息不对称方面探索积累了可供复制推广的经验和做法。目前,包括三农综合保险在内的共计17项三批次改革创新成果已在全省复制推广。

在破解农村贷款抵押难问题上,宁德市结合山海地理特征,全力推进全市农村生产要素融资服务试点,有效盘活了农村大量“非标”资产。整合农村生产要素的登记、确权、流转、交易、融资,实现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资产收储公司、行业协会的合理介入与有效衔接。自试点以来,已推出“渔排养殖贷”等62个生产要素贷款产品,支持5.5万户经营主体利用生产要素实现融资余额88亿元。在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上,龙岩市打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做到数据“应汇尽汇”,归集了17个部门、44大类的实时公共信用数据,实现普惠客户“精准画像”、线上融资撮合等多种功能。截至2022年6月末,该平台线上成功对接2.79万笔贷款,授信金额达63.27亿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