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微阅读】城商行奋力担当新市民金融服务生力军

2022-11-16 19:42:24 中国银行业杂志 微信号 

请点击上方关注,点击下方“在看”

文/中国银行(601988)业协会城商行工作委员会

本文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2年第8期

导语:城商行应认真总结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综合考虑本地、本行的实际和资源禀赋,继续因地制宜、勇于探索,有针对性地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供给,完善产品体系,加强联动合作,优化服务方式,体现金融服务的时代性、创新性、普惠性。

城商行因城而建、为民而兴,作为我国多层次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坚守“三个服务”的市场定位,为服务包括广大新市民在内的小微客户和城乡居民作出了积极贡献。

城商行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

与新阶段城商行发展定位高度契合。进入新发展阶段,在坚持传统“三个服务”基础上,城商行发展定位有了新表述,要坚守“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的市场定位。这是监管部门对城商行定位的第二次较大调整。城商行的前身是城市信用合作社,设立初衷是为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提供方便快捷、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弥补当时国有专业银行的不足。经过一段时期发展,监管部门与城商行群体对其市场定位形成共识,即“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城市居民”(以下简称“三个服务”)。此后,随着更加强调对薄弱环节的支持,平衡城乡发展下沉服务中心的要求,在2016年城商行年会上,“三个服务”表述出现第一次较大调整,即“服务城市居民”调整为“服务城乡居民”。当前,对“三个服务”作出顺序调整,把“服务城乡居民”放在首位,突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服务地方经济”调后也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而是突出有针对性地增强了服务地方发展的科学内涵和时代内涵,督促城商行改进服务地方经济的方式方法。

加强普惠型小微金融服务的有力抓手。城商行小微金融服务特色突出,2018年末小微贷款余额达6.26万亿元,较有公布数据之初的2015年第一季度末增长95.23%,较银行业同期56.41%的平均增速高出38.82个百分点;在银行业小微贷款中占比为18.7%,较2015年第一季度末提升3.72个百分点,而同期大型商业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小微贷款占比则分别下降4.85、3.39个百分点。可以说,2018年以前的小微贷款增量中,地方中小银行发挥了主力作用。2019年以来,小微金融服务重点进一步明确,更加强调突出普惠型小微金融服务,即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在国家政策强力推进下,大型商业银行有效发挥了头雁作用,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末,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7.40万亿元,较首次统计的2019年第一季度末增长186.98%,而同期城商行增速为88.64%,在银行业中占比为35.92%,较2019年第一季度末上升10.06个百分点,而同期城商行占比则下降1.3个百分点。近期,中国银行业协会城商行工作委员会开展的新市民金融服务专题调研显示(调研对象为19家城商行和2家民营银行,以下简称“专题调研”),19家城商行中,仅有江苏银行(600919)在注册地省级行政区域内(为进一步引导强化城商行专注本地、不跨区域,专题调研中统计数据限定为注册地省级行政区域内的经营数据)的普惠型小微贷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整体来看,城商行在发展普惠型小微金融服务方面的力度仍有待进一步加强,需要有针对性地提升普惠型小微金融服务成效,新市民及其对应的相关市场主体正属于普惠型小微金融客户。

有助于城商行进一步拓展县域市场。近年来,城商行将“服务城乡居民”付诸实践行动,认真落实监管部署,主动推进发展转型,调整优化区域结构,加快下沉服务重心,加大机构、人员、资金、设备等资源投入,在县域和重点乡镇积极设立分支机构,基本实现法人所在地省内或市内县域全覆盖。专题调研显示,17家省和地级市管理的城商行调研对象中(2家直辖市管理城商行不涉及)2021年末县域网点数量较2019年末增长18.55%,较同期市区网点增速高14.08个百分点。例如,广西北部湾银行同期县域网点增速超过200%;长沙银行(601577)2021年末网点省内县域覆盖率达到92%。新市民中许多是从县乡走出的“佼佼者”,通过加强对新市民群体的服务,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体验,有利于扩散提升城商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对城商行进一步深耕县乡市场,高效拓展业务将发挥重要促进作用。

有利于城商行关键业务升级粘性提升。长期以来,城商行发挥地缘人缘优势,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有关民生部门合作,在社保、医疗、教育、住房公积金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领域紧密协作,承担市民卡、社保卡、医保卡、工会卡的发卡、结算、运行等任务,为医疗、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支持,开展了费用代收、代发工资、个人贷款等综合化金融服务。例如,北京银行(601169)2021年末医保关联客户突破700万户;上海银行(601229)服务养老金客户161万户;汉口银行、苏州银行(002966)服务第三代社保卡客户市场占比均在六成以上。新市民金融服务强调的部分业务实质上属于在此基础上的深化与拓展,可以推进公共事业、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城镇化综合承载能力。城商行在这些方面具备先发优势和基础条件,可以更为方便、顺畅地与新市民开展相关工作,进一步密切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

城商行新市民金融服务的主要探索实践

提高认识严密部署。城商行深刻学习领会监管要求,积极贯彻监管导向,充分发挥地方法人机构链条短、决策快、机制活的优势,将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作为当前重点工作之一,战略上高度重视,行动上高效迅速,措施上精准有力,取得了初步成效。例如,北京银行专题研究新市民金融服务,行党委会审议通过十二条重点举措,在各分行成立工作专班推动;上海银行由13个部门参与研究,经行长办公会审议制定《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方案》,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齐鲁银行成立“一把手”负责的专项工作组,第一时间推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专项实施方案》。

加强信贷资金供给。在支持新市民创业就业方面,多家城商行推出新市民创业贷,借助政府担保贴息政策,提高贷款可得性并最大限度降低融资成本;创新研发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有效解决高校毕业生创业难融资难的问题;设计定制化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精准快速扶持新市民群体解决经营资金周转困难;全面升级既有小微金融服务产品,进一步加强对吸纳新市民较多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助力企业更好发挥就业带动作用。专题调研显示,18家城商行调研对象中(1家城商行涉及机构合并未披露),2022年第一季度末在注册地省级行政区域内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合计5507.57亿元,较年初增长8.08%,较贷款平均增速高1.65个百分点;从县域地区看,14家城商行县域地区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速达到13.18%,较平均增速高5.1个百分点,呈现积极态势。在支持新市民安居方面,城商行认真贯彻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重点支持刚需购房客户的信贷需求,对于首次、首套购房客户在贷款定价、首付比例等多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有的城商行优化住房按揭贷款条件政策,向新市民房贷客户特征给予适当倾斜;推出新市民“公积金租房贷”,并对高校毕业生等特定群体给予利率优惠;持续优化业务流程,简化贷款申办材料,取消暂住证、户籍证明等居留证明材料要求;充分发挥作为当地住房公积金归集银行的优势,做好住房公积金贷款服务,积极保障合理性住房需要;通过支持保障房建设,助力新市民群体住有所居。专题调研显示,18家城商行2022年第一季度末在注册地省级行政区域内个人住房贷款余额8479.42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38.25%;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为1490.53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9.18%。在支持新市民合理消费方面,城商行根据新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积极研发或改进个人消费贷款信用产品和线上产品,操作方便快捷,门槛更低、材料更简单、利率更优惠,缩短审批和发放流程,满足新市民装修、购买汽车家电家具以及教育、医疗、养老等综合消费需求。专题调研显示,18家城商行2022年一季度末在注册地省级行政区域内个人消费贷款余额3635.08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12.57%。

加大金融服务创新。城商行持续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完善新市民客户画像,将纳税、工商、社保、交易等多纬度数据转变为融资信用;完善尽职免责、激励兼容、风险分担等机制,调动分支机构和从业人员积极性;积极运用普惠小微贷款货币政策工具、支小再贷款、转贷款等专项政策,推动客户融资成本持续下降,把政策红利传导直达市场主体;创新服务内涵,依托自身资源条件,拓展新市民服务范畴。

优化基础金融服务。城商行积极落实简易开户管理要求,简化辅助身份证明材料要求;推出新市民专属卡,研发新市民专属存款产品;不断优化包括公共服务、行政便民、教育培训、医养健康、交通出行等在内的生活缴费服务,提升新市民生活便利度。推出账户服务费减免,免收新市民银行卡工本费、挂失费、年费等服务费用,实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零收费,实施线上线下收单优惠,免费提供医疗咨询、农技咨询等增值服务。优化社保开卡、缴费服务,最大化方便新市民缴纳社保;与监控预警平台对接,配合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顺应政策契机,开发教培资金监管综合服务平台。

加强相关主体联动。城商行发挥地方法人机构特点,联动当地人社部门、财政部门,推动新市民创业担保贷款增量扩面;积极参与税务、发改、市场等部门信用信息共享应用,精准捕捉新市民信用状况,有的放矢创新金融产品,有效提升风险防控水平;联动不动产登记部门,加快实现联网线上化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提高业务办理效率,提升金融服务新市民成效。同时,城商行加强与专业机构、行业机构联动,加强系统合作,实施业务批量办理。

强化金融知识宣教。城商行依托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营业网点等多渠道,积极打造线上线下全覆盖宣传矩阵,提供金融知识集中培训、场景教学、案例教育,提高新市民金融素养;组织金融知识宣讲队,定期到新市民集中区域,进园区、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养老院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在营业网点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区,让新市民深入了解金融政策和知识,多措并举完善与新市民需求相适应的金融知识宣传教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

加强城商行新市民金融服务的有关思考

根本在于坚守“三个服务”定位。城商行作为多层次银行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坚守独特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其在金融体系的必要作用,体现使命价值,才能在深化金融改革浪潮中生存发展。当前,城商行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是结合监管要求和发展实际确定的阶段性重点工作,之所以引起高度重视、组织深入落实,根本在于认识到这与城商行“三个服务”的市场定位相通。应持续督促和指导城商行紧紧围绕“服务城乡居民、服务中小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这个原则下,推动城商行深入学习贯彻监管要求,通过党委会、董事会、经营层会议等方式,由银行高层统筹谋划部署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向全行经营单位和干部员工讲清楚新市民金融服务“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真正让为新市民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成为全行共识。同时,鼓励各行结合发展战略、经营策略,有针对性地布局新市民金融服务,体现各行的发展特色。

核心在于坚持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三个服务”落地形成经营特色。经过四十余年的经营实践,城商行形成了一定的经营特色,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从内部看,江浙地区城商行小微金融服务形成品牌,东部沿海城商行贸易金融业务普遍具备一定规模,西南地区城商行边贸金融亮点颇多。与外部比,城商行较大中型银行具有较强的经营灵活性,较农村金融机构在体量规模、人才结构、科技实力方面则具有一定优势。城商行应认真总结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综合考虑本地、本行的实际和资源禀赋,继续因地制宜、勇于探索,有针对性地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务供给,完善产品体系,加强联动合作,优化服务方式,精准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安全要守住”的明确要求,做实服务实体经济工作,体现金融服务的时代性、创新性、普惠性。一是开发特色产品。拓展服务场景,完善产品供给体系,增强金融服务的针对性,这是最有效的方法。二是坚持科技赋能。深化数字化转型,积极开发完善线上化服务体系,快速便捷地响应新市民需求,压降经营运行成本。三是深化银政联动。继续巩固拓展与税务、人社、住建、工信、教育、卫健、财政、商务、发改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合作,积极参与全国和地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四是加强县域服务。深入贯彻中办、国办《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比较优势,更好满足县域新市民就业安家、生产生活的金融服务需求。

基础在于优化资产负债表。只有拥有健康的资产负债表,才有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可能。201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来,监管部门持续督促和引导城商行坚守定位、回归本源、专注主业,经营发展更趋理性,资产结构持续优化,金融乱象得到有效整治,城商行资产负债表趋于健康,但还应继续推进。应持续深入落实中央部署和监管要求,推动城商行将做好受疫情影响主体和新市民群体等金融服务,作为优化资产负债表的有利契机,坚持以“存贷汇”基本业务为主,深耕本地市场本土客户,根据客户实际需要拓展业务范围,审慎布局综合化经营。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坚持突出信贷业务主业,加大对新市民等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信用贷款,优化贷款期限设置。进一步加强负债管理,用好政策用足低成本资金,降低负债成本,合理安排存款结构,杜绝盲目利率竞争,以压降负债成本推动降低新市民的融资综合成本。

关键在于完善监管政策引导。新市民金融服务与小微金融服务存在较多相似之处。十年来,监管部门与时俱进提出“两个不低于”“三个不低于”“两增两控”的考核要求,先后发布《商业银行小企业授信工作尽职指引》《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工作的通知》,制定《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试行)》,每年印发小微金融服务工作通知,连续多年开展银行业小微金融服务评优表彰活动,引领推动小微金融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上述举措值得学习借鉴,以期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务质效。一是建立统计机制。及时建立新市民金融服务监管统计监测机制,确定全国通用的基础统计指标和定义,支持各地区设计特色统计指标,使新市民金融服务可量化统计、可对比分析。二是探索评价机制。以统计机制为基础,探索建立新市民金融服务考核评价机制,明确考核项目和内容,压实责任目标,更加强调正向激励。结合城商行发展诉求,对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突出的城商行,研究在监管评级、省内网点设立、提高风险容忍、发行金融债券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三是加强制度建设。指导城商行及时总结新市民金融服务中的良好经验做法,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制度体系建设;同时,按照新市民金融服务要求,梳理检视现行业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操作流程,结合实际做好制度修订完善。

前提在于确保政策落地落细。在近期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强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等金融支持工作中,一再强调要对政策再作全面筛查,着眼于政策可见、可得、可操作,制定细化落实的办法,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应知尽知、应享尽享。这也是新市民金融服务中应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城商行要发挥贴近基层、机动灵活的优势,在确保政策落地落细上担当作为。应指导城商行根据监管要求,制定本行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具体方案、措施、目标;组织做好政策宣讲辅导,主动向新市民群体和相关小微企业公示专项服务政策内容、条件和申办渠道,努力实现政策尽知、红利尽享;及时跟进了解新市民需求,根据实际情况提供适当的贷款产品、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加强基层员工教育培训,确保熟悉最新政策、业务操作,增强为新市民服务的意识;做实内部考核监督,定期跟踪具体落实情况,确保实现新市民金融服务各项工作目标。(责任编辑:安嘉理)

(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2年第8期)

微信征稿启事

《中国银行业》由中国银保监会主管、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是目前唯一一本带有全行业性质的公开刊物,是沟通监管部门和机构的纽带,是行业交流的平台,也是社会了解银行业的窗口。目前《中国银行业》杂志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征稿邮箱,面向广大读者征稿。我们期待您的稿件。

微信投稿邮箱:zgyhy001@163.com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银行业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周文凯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