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金融数字化转型典型实践(第八期)

2022-12-08 16:11:47 中国金融杂志 微信号 

2021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了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旨在引导金融机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坚守为民利企初心、切实履行服务实体经济使命,高质量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健全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贡献金融力量。为宣传贯彻新阶段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中国金融》杂志微信公众号特别策划“金融数字化转型典型实践”专栏,以推动行业交流互鉴。

金融数字化转型典型实践(第八期)包含三篇文章。

【实践一】“金通工程—客运贷”创新乡村客运金融新模式

【实践二】一站式惠农服务赋能乡村振兴

【实践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惠农贷款服务

【实践一】“金通工程—客运贷”创新乡村客运金融新模式

为解决乡村公众便捷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启动乡村客运“金通工程”建设。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积极响应建设要求,综合运用大数据、车联网等技术,打造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乡村客运信贷服务”,推出“金通工程—客运贷”产品,实现面向乡村客运主体的智能化融资信贷服务,为“金通工程”的高质量推进做好资金支持与保障。

在业务创新方面,一是综合乡村客运主体的车辆状态、驾驶行为、交通考核等数据,构建乡村客运主体信用信息库;二是对乡村客运主体进行信用分级,并基于分级情况开展差异化信贷服务,帮助诚信状况良好的从业者获取额度更高、利率更优的信贷服务,形成乡村客运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三是将乡村客运信贷流程进行线上化、数字化升级,相关业务的办理时长缩短至1天,有效提升乡村客运信贷服务的便捷性与时效性。

在技术应用方面,一是运用车联网技术,实时跟进乡村客运车辆状态和驾驶员行为数据,确保乡村客运主体按要求安全稳健开展运营;二是基于大数据技术,综合应用车辆运行数据、驾驶行为数据、交通考核数据和行内历史数据,建立起乡村客运信用评估及风控模型,提升信贷服务与风险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在数据安全方面,一是严控数据采集范围,确保未经授权的用户数据不采集、不使用,数据使用完成后及时做好数据清理;二是坚持“最小授权”原则,数据使用仅限于必要授权范围,严防违规使用或访问非必要数据;三是严格把控数据来源的合法合规性,只获取合法数据用于信贷评估与风险防控;四是在数据传输、存储过程中使用专用通信线路和安全加密手段保证数据传输和存储安全。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乡村客运信贷服务”投入运营后,实现乡村客运信贷服务的智能化升级,推动贷款申请、放款等流程实现线上化再造,在提升业务办理效率、促进资金精准投放、改善客户服务体验方面作用明显。截至2022年10月,“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乡村客运信贷服务”已在四川10个市州推广,累计完成交通运输相关融资授信超277.5万元,为乡村客运带来高效、便捷、安全、实惠的金融服务。

(供稿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邮储银行四川省分行、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

【实践二】一站式惠农服务赋能乡村振兴

为助力农村金融服务普惠化、推进数字乡村场景化,青岛农商银行以智能终端、微信公众号、手机APP为触点,规划建设了乡村振兴“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平台为政务、金融、生活等场景提供一站式服务,构建了“金融+农业+供销”的农村产业金融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金融服务和公共服务环境。

在场景服务方面,平台规划并建设了基础金融、民生服务、政务服务、农业产业链、信贷支持等几大功能模块,将碎片化的服务整合加工,在此基础上推出“政银互联e站通”“农产品(000061)收购e站通”“莓好钱景”“线上普惠贷款”等一系列特色化涉农金融服务,形成覆盖农村生产、生活全场景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体系。

在技术应用方面,构建了统一的数字证书安全体系,全面强化安全措施。采用微服务架构,实现服务独立部署、快速启动、敏捷开发、动态扩容、代码复用。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5G通信等新技术,实现行内外金融、政务、产业链服务的高效整合。定制双屏智能终端设备,以分屏显示保障客户隐私。平台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在业务模式方面,依托“政银互联e站通”选点布设,实现青岛市近6000个行政村全覆盖,通过“下沉”服务渠道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布局模式。依托平台开放式架构,实现“金融科技+政务服务+智慧生活”的开放合作模式,推进服务端口前移。依托场景应用的原子化管理,实现灵活配置场景所需的应用、服务和产品。依托农业产业交易数据的采集加工、分析挖掘,拓展助农、惠农、利农产品,提供授信支撑,推进形成整个金融服务的闭环。

截至2022年10月,平台已实现交易超800万笔、金额超74亿元,累计政务服务近10万人次,线上三农信用贷款3440余笔,放款金额3.97亿元,农产品结算服务2600余人次,交易金额近亿元,带动营业收入1.18亿元,实现营业利润超1亿元,真正将基础金融、民生、政务、融资结算等服务送达村庄社区,打通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打造“家门口的银行”,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更聚焦、更敏捷、更智能、更开放的金融服务。

(供稿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青岛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

【实践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惠农贷款服务

为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提高支农服务水平,吉林银行秉承“回归本源、深耕本土、服务实体、防控风险”的发展理念,针对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村种植户,以“金服+物权+银行”的合作服务模式,为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农户的资金需求。

贷款产品线上化。创新研发出可降低人工审核成本、提升业务处理效率的个人线上业务管理平台——“吉农e贷”贷款产品,将授信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款归还等流程线上化,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完成农户身份核验及贷款审批等重要环节。农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便捷的金融服务,缩短农户申贷时间,提升服务便利性和用户体验。

风险控制模型化。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行内外数据,建立针对农户的贷款风控模型,丰富农户的风险评价维度,提升银行授信评估精准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客户身份的准确识别,相比传统贷款模式,大幅减少人为干预,规避潜在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有效。

受众客户最大化。“吉农e贷”产品将客户群体扩展到农村,着力纾解传统信贷服务中因网点覆盖率低导致客户流失的问题,有效扩大金融服务半径,为农户提供便捷、高效的信贷融资服务,优化客户贷款服务体验,有力推动助农服务发展。“吉农e贷”产品是吉林银行做实真小真微,将信贷资金精准滴灌“三农”市场,打通金融助农“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手段。

截至2022年10月末,“吉农e贷”已在吉林省24个县市地区开展相关服务,累计服务农户4103户,累计投放贷款金额4.4亿元,贷款余额4.1亿元,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供稿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支、吉林银行、北京金融科技产业联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