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私行的2018:马太效应凸显 小银行热情减退

2019-01-10 07:25:30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炎炎

  见习记者 周炎炎 上海报道

  2019年,私行中国发展开启12年运行。未来的市场形态,备受中外关注。

  2018年是私人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视野的第11年。这些年来,中资私人银行经历了联姻外资合伙办银行、跑马圈地、精耕细作等阶段,渐趋成熟。

  然而产品同质化、代销危机暴露和国际化进展不足还是禁锢了中资私人银行大展身手。甚至,曾经纷纷试水的中小银行也碍于成本收入比而浅尝辄止。

  私行实力出现分化

  以时间为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普益标准获取的数据显示,2010年发行私人产品的银行有10家,接下来2011年到2016年上升较快,分别是19、23、30、38、49、80家,但是2017、2018年分别是85家和86家,有所减缓。

  2007年到2010年之间,国有大行陆续成立私人银行,股份制银行稍慢,除了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中信银行(601998,股吧)、民生银行(600016,股吧)在2007年到2008年之间先动土开工之外,其他都是2010年之后陆续进场,也有规模较大的城商行成立私人银行部门。

  根据兴业银行(601166,股吧)和波士顿咨询的报告,截止到2016年底,一共22家银行入场。也有城商行和农商行虽然没有专门的私人银行部门,也参与发行了私人银行产品,但这两类银行的积极性在这两年较以往有所降温。

  另外一组普益标准提供的数据显示,中资私人银行2018年(截止到2018年12月25日)较上一年发行产品总量出现退潮。私人银行产品2018年一共发行了4846款,较上一年减少1049款,减少了17.8%,而相较于受到资管新规约束的面对更广泛人群的零售产品,私人银行降幅更大,发行量占所有零售和私人银行产品总量的比例缩水了0.08%。

  至于缩水原因,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曲向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主要是小银行意识到没法发挥规模效益的情况下,自己并不适合做私人银行。

  “有些城商行做了几年私人银行,一年才2000多万的收入,对这家银行来说意义不大,还得处理合规事宜、研发产品、准备招人,并随时预备好市场一旦恶化,收益率下降,如何应对客户的投诉。可以说,管理资产规模不超过100亿的私人银行赚不到钱。所以小银行不适合做私人银行。”曲向军称。

  此外,由于四大行和部分股份行资产管理规模够大,已经形成“金字招牌”,中小银行招揽高净值人群的能量有限。

  虽然中小银行兴趣不大,但客观上,私人银行客户的“蛋糕”还是很大。

  根据麦肯锡统计,截止到2018年12月,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超高净值客户(资产管理规模大于1000万美元)市场,资产规模已达15.7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麦肯锡预计,2018年到2023年,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1.3%,远高于美国5%的年复合增长率。

  根据2017年Scorpio全球私人银行的榜单,中国已有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三家进入全球私人银行前25强,分别排名13、22和24名。

  实力较强的银行和较弱的银行之间私行业务分化较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上市银行2018年半年报不完全统计,从管理资产规模来看,凭借零售优势,招行以2.03万亿元远超各大银行,也成为首家私行规模超2万亿的银行。而工行、建行、中行、农行私行资产管理规模也超过1万亿。交行和招行以外的股份制银行的私行资产管理规模则低于0.5万亿。私行资管规模上半年环比增长情况来看,招行增6.8%,工行增9.0%,建行增10.0%,农行增12.8%,势头较为稳健。

  “去刚兑”又怕“用脚投票”

  从国内来看,商业银行系私人银行除了中资银行,还存在着外来竞争,比如花旗、汇丰、渣打、瑞士联合等银行都对中国私行市场虎视眈眈。

  2018年外资私人银行表现也相当亮眼。2018年上半年,东亚银行的中国业务录得净利润3.93亿港元,按年增长17.2%。东亚银行在大湾区的客户占私人银行内地客户群的管理资产19.6%,并计划在未来3年内将该比例增加一倍。此外,东亚银行透露道,该行私人银行亦将服务加强聚焦至内地其他正高速发展的城市。

  同样在2018年上半年,花旗银行在中国内地的管理资产总额比2017年同期增长7%。恒生银行在中国内地的财富管理业务收入2018年上半年也同比涨幅高达117%。

  事实上,私人银行原本就是“舶来品”,2005年9月26日,美国国际集团(AIG)旗下专门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瑞士友邦银行上海代表处正式开业,成为中国银监会首批批准的境外私人银行国内代表处,此后2007年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在上海开设私人银行,这才迎来了中资私行的爆发。

  一般来说,中资银行以国内基金投资、非标固收类产品和代销银保产品为主,而外资行财富管理的特色更多体现在更广泛的QDII海外投资产品线以及更加周到的服务。

  中资银行的资产管理主流还是固收类产品,对权益类产品不甚看重,再者,中国股市的大起大落,再加上外汇管制等监管原因,客观上也让“类信贷”的私行产品更加“偏科”,创设产品种类和收益水平都比较受限,大多依赖信托、证券等非银机构的合作来开展跨市场和跨牌照经营活动。

  “相较于中资银行,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的优势就在于全球资产配置,既有发达市场也有新兴市场资产,可以平滑收益率波动。中资银行相较而言资产选择面较窄,同质化竞争激烈,主要限制在国内的存款、货币市场工具、债券和非标债权中。”曲向军表示。

  一位股份行私人银行人士表示,现在最大的难处,一是客户对产品收益率的需求依然较高,市场上可以找到的高收益产品越来越少,难以符合客户预期;二是代销产品在经济不那么景气的情况下难免出现问题,私行一方面要执行“去刚兑”,一方面害怕客户用脚投票,流失到其他银行。

  “最近代销的券商资管产品中有地产债,出现了一些资金紧张的问题,我们在催,客户也在催我们,作为银行来说,还是信誉和品牌比较重要,作为私行员工,有些疲于奔命。”上述人士表示。

  为在海外市场方面满足高净值人群需求,中资银行在境外开疆拓土的尝试还在继续。

  比如2018年8月,兴业银行香港分行私人银行正式开业,主要目的一是服务当地客户,二是借香港国际化平台优势学习成熟市场先进经验。

  麦肯锡研究认为,下一个十年,中国私人银行业务中,“在岸+离岸”的全球资产配置能力逐步成为必选项,围绕家族传承的服务能力日益关键,数字化技术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的应用也将日益重要。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新闻排行榜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