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授权

注册

《中国金融》|刘世锦: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作为重要发展目标

2020-05-30 17:44:26 和讯名家 

作者|刘世锦「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文章|《中国金融》2020年第11期

2019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两项标志性历史成就,一是经济总量达到百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二是人均收入超过1万美元。振奋之余,也要有一些清醒认识。在国际上,有些国家就是在这个发展阶段出现徘徊,甚至又掉了下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00多个经济体经历了工业化进程,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功进入高收入社会的只有13个经济体。

我们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的挑战甚多,其中之一就是如何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当下受疫情冲击,全球经济正在进入深度衰退,日子最不好过的就是处在中等收入水平之下的低收入人群。按照现行统计口径,中等收入群体是指三口之家一年收入处在10万~50万元人民币的人群。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有4亿人左右,换句话说,达不到这个水平的低收入人群还有近10亿人口。我们认为,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后,应当提出并力争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目标,用十年或略多的时间,使中等收入群体增加到8亿~9亿人,占到总人口的60%以上。

为什么要提出这一目标?一方面,低收入群体接近或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来源。我国经济增长正在由高速转为中速,但基数大,每年增量仍然位居世界前列,靠的主要是内需,其中最大的内需就来自低收入人群的就业、收入和消费增长。另一方面,中等收入群体占多数有利于社会稳定。过去我们较多关注有些发展中国家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社会动荡,从近些年美欧的情况看,即便进入高收入社会,收入差距过大依然可能催生民粹主义,导致社会分裂和政治极化现象。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远见。

如何才能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倍增?重点不是在收入分配上做文章。如果蛋糕做不大,特别是抑制了最具创造性的那部分人的活力,结果只能是普遍贫穷。基本思路应当是促进机会均等,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人力资本差距,使每个人特别是低收入人群的内在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进而缩小收入差距。

一是救助受疫情冲击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对低收入人群就业最多的中小微企业,财政政策要减税降费,货币政策要定向投放资金、降低融资成本。稳增长的重点首先是稳消费,应向低收入人群发放无太多限制的消费券或直接货币补贴,使低收入人群有获得感。二是脱贫攻坚不动摇、不松劲。农民进城是最大的脱贫。要加快农民进城落户,提供应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三是提升低收入人群的安全感和就业创业能力。要加大国有资本转入社保体系的力度,缩小社保资金缺口,增加社会安全网的强度。这次疫情暴露了公共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短板,政府投资要更多投向这些领域,补上历史欠账。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使结构调整和技术变革冲击下的低收入人群更有能力找到工作,增加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韧性。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邱光龙 HF056)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推荐阅读

    和讯热销金融证券产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