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招商银行各项业务稳健开展,总体经营情况良好。实现营业收入2,697.50亿元,同比增加211.95亿元,增幅8.53%;利润总额1,172.05亿元,同比增加107.08亿元,增幅10.05%;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928.67亿元,同比增加123.07亿元,增幅15.28%。截至2019年12月31日,本集团资产总额74,171.2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713.95亿元,增幅9.95%;负债总额67,992.9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971.72亿元,增幅9.63%。不良贷款率1.16%,较上年末下降0.20个百分点。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招商银行资产总额74,171.2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713.95亿元,增幅9.95%;实现营业收入2,697.50亿元,同比增加211.95亿元,增幅8.53%;存款总额4844.22元, 增幅10.08%;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928.67亿元,同比增加123.07亿元,增幅15.28%。
资产质量持续优化,不良贷款实现余额与占比双降,拨备覆盖保持稳健水平。截至报告期末,招商银行不良贷款率1.16%,较上年末下降0.20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426.78%,较上年末提高68.60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4.97%,较上年末提高0.09个百分点。
招商银行零售金融业务税前利润651.58亿元,同比增长13.86%;零售金 融业务营业收入1,425.64亿元,同比增长15.66 %,零售客户数1.44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14.82%。零售客户存款余额16,742.2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53%。
招商银行坚持“轻型银行”战略方向和“一体两翼”战略定位,把握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在保持2.0阶段所取得的结构和质量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推进3.0阶段经营模式探索。 报告期内,招商信息科技投入93.61亿元,同比增长43.97%,是本公司营业收入的3.72%。截至报告期末,全行累计申报金融科技创新项目2,260个,累计立项1,611个,其中957个项目已投产上线,覆盖零售、批发、风险、科技及组织文化转型的各个领域,为3.0经营模式探索提供坚实支撑。。
2019年是本公司零售金融3.0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之年,面对同业和异业竞争,本公司围绕打造“最佳客 户体验银行”的目标,聚焦形成业务控制力,坚持优化客群和资产结构,强化科技赋能建设,继续探 索多维商业模式,加快打造全客群、全产品、全渠道的服务体系,深入推进零售金融3.0数字化转型, 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
零售金 融业务营业收入1,425.64亿元,同比增长15.66 %。司零售客户数1.44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14.82%。零售理财产品余额18,833.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33%;信用卡流通卡数9,529.99万张,较上年末增长13.04%。零售贷款总额23,279.5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7.12%。私人银行客户81,674户,较上年末增长11.98%。
招商银行实现批发金融业务税前利润450.46亿元,同比增长5.30%;批发金融业务营业收入 1,099.09亿元,同比下降0.95%,占本公司营业收入的43.70%,其中,批发金融业务净利息收入742.26 亿元,同比下降4.00%,占批发金融业务营业收入的67.53%;批发金融业务非利息净收入356.83亿元, 同比增长6.07%,占批发金融业务营业收入的32.47%,占本公司非利息净收入的42.33%。
招商银行客户总数209.84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2.94%。新开公司存款客户 数42.92万户,贡献年日均存款1,610.45亿元。票据客户数84,251户,同比增长26.63%,票据直贴业务量12,362.10亿元,同比增长20.55%。 支付平台交易量2,872.71亿元,其中5家客户年交易量突破百亿元。托管资产余额13.2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13%。同业存款余额5,399.4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80%。理财产品余额112.1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73%。
招行“抗疫”
2月19日招商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市场发行30亿元一年期疫情防控专项同业存单。据悉,招商银行此次存单发行,借助了银行间市场融资优势,支持参与疫情防控企业融资,积极支援疫情防控大局。
招商银行兰州分行积极践行金融机构应有的社会责任,抗战在金融战"疫"第一线,并以优质、高效、专业的金融服务助力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
招商银行高度重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在武汉市新型肺炎防控指挥部发布接受社会捐赠的公告后,第一时间响应号召,特事特办启动相关流程,在短时间内完成内部审批,捐出2亿元驰援武汉。
2020开年之际,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在国内迅速蔓延,使得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企业生产经营和就业面临着更为艰巨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权衡我国货币政策的多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