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人人都可成为数字化人才,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数字化人才

2022-12-09 16:13:40 中国电子银行网 

  2022年12月5日至9日,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数字金融联合宣传年、中国电子银行网主办的“2022数字金融创新发布周暨第十八届宣传年年度盛典”在“云端”举行。发布周为期五天,活动涵盖数字金融创新主题分享,新书发布、研究报告、手机银行行业倡导、开放银行白皮书等多个“创新发布”环节。备受业界关注的“2022中国数字金融金榜奖”榜单也在本次活动中揭晓。

董希淼:人人都可成为数字化人才,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数字化人才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参加了本次活动并做精彩发言。他结合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和数字化转型,分别从“数字化劳动力的提出和实践”“数字化人才的意义”和“挑战以及培育数字化‘人才’的建议”等三个方面介绍了数字化劳动力和数字化人才。

  发展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人”

  董希淼提出,发展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人”——既包括数字化劳动力,更需要数字化人才。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这些都对数字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数字化劳动力:1.73万亿元的新蓝海

  什么是数字化劳动力?董希淼介绍说,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就提出:运用“数据+技术”打造数字化劳动力,实现全价值链、全要素优化配置,培育技术先进、研发敏捷、渠道融合、决策精准、运营高效的创新发展动能,构建以用户、场景为中心的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数字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

  关于其定义,董希淼还引用了麦肯锡发布的《数字化劳动力白皮书》概念,数字化劳动力是通过数字化技术打破人与机器边界、充分激活劳动力潜能的第四种企业用工模式,即“人机耦合”。这份白皮书认为,人类与计算机交互、融合、共创可助力提升人的潜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从而高效落地数字化劳动力转型。研究预测,到2030年数字化劳动力将在中国形成一片价值1.73万亿元的新蓝海。

  董希淼认为,数字化劳动力的典型应用之一就是数字员工。他指出,数字员工具备三大特征:智能性、易塑性、组装性,这三大特征相应地可以解决三个问题:“不想干”“不好干”和“干不好”。

  根据浦发银行和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发布的报告,客户服务、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内控合规、风险管理和投资交易等是数字化劳动力在银行业的六大应用场景。比如,在客户服务方面,数字化劳动力可以胜任智能外呼、智能催收、数字大堂经理等工作。

董希淼:人人都可成为数字化人才,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数字化人才

  需要指出的是,银行业数字化劳动力的研发和实施,应站在行业和全行高度的通盘考虑,在投入与产出、质量和成本之间求得一个合理的平衡。董希淼也特别强调,银行不要为了用数字化劳动力而用数字化劳动力。在能力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引入数字化劳动力,如果后续的支撑没有跟上,其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因此,不同规模的银行应从自身实际出发,采取不一样的数字化劳动力实施路径。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其客户需求、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方面相对一般,应从性价比较高的客户服务类和运营管理类数字化劳动力开始实施。全国性银行有强大的资金、技术、人才和数据优势,可以进行全面探索和部署,将数字化劳动力应用于多个场景。

  人人都可以成为数字化人才,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数字化人才

  董希淼直言,数字化劳动力并不能完全替代银行的员工。他指出,数字化劳动力替代的是一些相对简单的、重复比较多的工作。尽管有六大场景,但一些高级的、复杂的工作仍然需要有真正的人来做决策和管理,所以在发展金融科技、加快数字化转型中,银行除了要研发部署数字化劳动力,更重要的是要培育数字化人才,这比数字化劳动力更重要。

  在比较研究了多个数字化人才的定义后,董希淼认为,“数字化人才就是科技人才”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他强调,数字化人才特别对银行业来说不只是信息科技人才,包括科技类、业务类、管理类这三类,不能简单地把数字化人才等同于科技人才。他判断,人人都可以成为数字化人才。只要具备数字化思维,能在科技研发、业务创新、经营管理方面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能够推动本机构的数字化转型,这样的人才就是数字化人才。但是,未必人人都能成为数字化人才。

  数字化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

  一是数字化转型的因素。数字化人才不但关系到银行数字化转型能否成功、转型的快慢,而且关系到今后发展的稳健与否。

  二是服务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G20杭州峰会批准《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在数字经济时代服务全面乡村振兴需要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大零售转型与数字化转型的结合点之一也是数字普惠金融,这就需要大量的数字化人才。

  三是满足金融监管的要求。央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提出,“做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引进和培养数字化人才”。

  四是员工自我提升的现实需要。2022年9月,人社部颁布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金融科技专业人员”首次写入大典之中,“金融科技师”将成为新职业。

  加大数字化人才培养,其实不要担心员工会流失,增强员工自身的职业发展的能力,对整个行业发展有帮助,员工能力提升后,其自身的忠诚度往往会更强。

  银行业数字化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建议

  董希淼认为,银行在数字化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重技术人才,轻业务人才。这已经导致技术和业务难以深度融合,既懂技术又懂业务的人才还是十分缺乏。

  第二,重外部引入,轻在职培养。这两年大家很重视外部引入,部分机构还大量增加投入,但是“外来的和尚不一定能念好经”。

  第三,重薪酬激励,轻职业发展。招人容易留人更难,如果不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职业前景,往往难以真正留住用好人才。

  最后,董希淼给出了六条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是转变观念和理念。既要大力发展数字化劳动力,更要大力培育数字化人才。

  二是明确战略目标。将数字化劳动力和人才培养作为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重要部分,制定全面规划,明确具体目标。

  三是完善培养体系。明确数字化人才的培养标准,研究行业发展规律和数字化人才标准,根据银行自身实际,制定数字化人才培养标准。打造数字化人才培养的良性生态,数字化人才培养不能唱“独角戏”。

  四是优化支持机制。包括招聘引才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进入董事会高管层监事会。

  五是培育数字文化。如设立独立子公司,全组织敏捷转型,构建创新试错空间,从工作细节培养数字文化。

  六是政策支持和规范。金融管理部门加大政策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培育卓越有效的数字化领导,加大数字化劳动力和数字化人才供给。

  

(责任编辑:曹言言 HA008)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